4月24日电 日前,国内首条用于通勤的自行车专用路——北京市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工程1标主线桥梁贯通,为5月底通车运营开创良好局面。
据悉,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全长6.5公里, 起于回龙观社区,途经地铁回龙观站、龙泽站,上跨京藏高速,终点为上地软件园。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交路建)承建的第1标段全长2.126公里,高架桥占比达91%,整体采用钢结构建造,设计3车道,每条车道可容纳2辆自行车并行。
堵中“治堵” 安全先行
据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回天地区”现有约86万人口,八成以上就业地分布在上地、中关村、望京、CBD等区域,地区通勤压力大。同时,该地区对外交通联系不畅,特别是受到京新、京藏、京承等高速路的分割,东西向干线路网实现率低,贯通性较差。公共交通方面则存在轨道运力相对不足,地面公交发展受限等问题。此外,“回天地区”因早期规划建设问题,停车缺口巨大。
作为北京市政府“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起点位于常驻人口接近30万的回龙观社区,终点位于海淀上地软件园集聚区,通勤距离约6.5公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上班族往返两地。
中交路建1标主要是桥梁工程,长度为1.954公里,约有1公里上行城市一级主干道同城街,紧邻轨道交通线及城市繁华商住区,人流交织、车流密集,项目占路施工,施工安全风险高,在拥堵中“治堵”,如何确保安全施工,成为项目建设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中交路建项目团队超前策划、精心组织、限时作业,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坚持以“少占一寸地,让群众出行多一分便利”的理念,精准布设钻机回旋半径,避开地下管网施工。通过深入研究交通导改条件,采取“公示通知”“围挡搭设”“隔离带设置”“标识引导”“专人指挥”等举措,高效完成了交通导流任务,安全拆除天桥1座, 导改街道2条、地铁站前广场管线改移1处,实现了建设施工、轨道交通、地面交通、商住行人四位一体、独立运行、互不干扰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北京市交管局的认可。
量身定制 绿色环保
桥梁施工是中交路建标段内的“重头戏”。除桥梁基础外,全部采用钢结构体系,桥梁下部为钢立柱,上部为25米标准跨径的开口工字钢梁,桥面净宽6米。
量身定制,绿色环保是项目建设的亮点。桥梁主体钢结构建造,采用专业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了钢结构桥梁质量轻、外观线型美观、安全耐久、对周围环境污染程度小的优势;在专用路沿线设计蓄水池,可以高效地蓄水、排水。雨水及时截留,既能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缓解地表积水现象,又能避免城市内涝。同时,将贮存的雨水净化后,可以循环再利用,有效节约水资源。
潮汐车道 智能出行
智能出行是项目建设的又一亮点。5月底,项目开通后将封闭管理,设立闸机,禁止电动车和机动车通行。沿途设出入口8处,养护工区1处,停车楼1处,出入口配置助力系统和停车架。设计车速为20公里/小时,从回龙观至上地全程骑行最短时间为20分钟。届时,骑行者置身花树掩映之间,穿梭于空中的高楼大厦,骑行将成为快捷安全、运动健康、亲近自然的最佳选择。
据中交路建项目负责人介绍,自行车专用路设置潮汐车道,桥面由双虚线划分为三个车道。绿色车道为对向车道,中间红色车道为可变车道。启用后,每天早高峰为进城方向使用,晚高峰为出城方向使用。潮汐车道极大地呼应了通勤群体早高峰与晚高峰的不同流向,在提高路段主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和降低延误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作为“专业、连续、安全、快捷”的慢行交通系统,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地区自行车专用路将引导出行结构和出行方式转变,并在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广城市形象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文章来源于:聚商5158 www.js51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