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资讯
搬出水洼地 幸福稳稳的
2019-06-13 09:56  点击:116

  过去几十年,安徽省淮南市窑口镇一到汛期就饱受水灾之苦:住房被毁、庄稼被淹,即使后来修筑砖石结构的瓦房和小型水利工程、动员部分村民在附近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建房,也无济于事。怎么办?搬!

  2011年,窑口镇开始规划迁建工程,他们先后克服了农民安土重迁、担心未来生活和建房资金等诸多难题,制定科学的小区规划、房屋设计,并与之配备基础设施,还积极联系当地企业进社区招聘,解决迁居村民的就业问题。此外,经过抓管理强服务,解决农民迁居城里之后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转变问题。

  标准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连球网都是新的,凉亭和各种文化长廊掩映在葱葱郁郁的草木之中,加上小朋友最喜欢的滑梯和老年人的健身娱乐设施,整个主题公园占地2000多平方米。主题公园旁边是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3层社区活动中心,内有展览、排练、体检等专门场所供居民使用。小区的旁边,一大批机械工人正在工地上忙活着,那里,将是未来的社区幼儿园。这里是安徽省寿县窑口镇和谐园小区,整个小区占地160亩,道路、上下水、亮化、绿化工程一应俱全。

  漫步其中,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个迁建小区。目前已经竣工两期,共容纳910户,约3200人,涉及当地几个行政村,包括两个贫困村。

  过去

  有水就被淹,一淹穷三年

  “咱也变成城里人了。”至今,许培苏还能回忆起2017年底全家搬进和谐园小区时的感受。

  许培苏是寿县粮台村村民,家中有丈夫和三个女儿,当初5口人挤在60平方米不到的3间平房当中,靠着不到7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全年收入不到2000元,是村中的贫困户。但她说,生活拮据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水灾。

  窑口镇地势南高北低,瓦埠湖、陡涧河三面环绕,全镇平均海拔24米,每到汛期,当地群众就饱受水患之苦。

  “可以说,这几十年来,窑口人一直在和水灾做斗争。”参与了整个迁建工程的窑口镇人大主席刘正江说。

  据刘正江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当地农村所有的住房都是土房子,1991年,一场大水,几乎摧毁了当地圩区的所有住房。于是,村民纷纷修筑了砖石结构的瓦房,可是房子结实了,房子里的东西还是逃脱不了被水淹的命运,就更别提庄稼了。据许培苏回忆,她家被淹最严重的,是1991年和2003年。“当年田里的庄稼损失了一半不止。”

  粮台村党总支书记王胜辉,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说起以前,他也大倒苦水:“这么多年,别的工作没做多少,时间全用在组织群众疏散、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了,包括清理、收拾、消毒等等,大半年耗进去,第二年可能又再来一遍。村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基础设施,贫困户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水患,当地曾修筑过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但是因为资金和技术问题,效果有限。此外,也曾动员部分村民在附近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集中建房,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集中建房区域规模小,没有配套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生活成本急剧上升,修路、自来水都保障不了,最后还要面临可能二次搬迁的尴尬。”刘正江说。

  改变

  让村民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做

  2011年,窑口镇迁建工程正式开始了规划。和谐园小区也是当时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

  但是没想到,出师不利。

  许培苏当时就是迁建的反对者之一。“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搬走了,家里的田怎么办?到了镇上靠啥过活?生活不习惯咋整?”这一连串的问号也给了到村里搜集意见的王胜辉当头一棒。

  怎么办?“其实群众对于改变生活条件的呼声一直都没有变,和政府的出发点并不矛盾。迁建不是小事,群众的顾虑可以理解,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如何让群众搬得来,住得下,有事做。”窑口镇镇长孙良利说。

  为此,窑口镇对整个迁建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并不只看一时一地,而看在长远。就连主持设计和谐园二期工程的浙江恒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分院负责人张清香也为和谐园操碎了心。

  “当时我们经过了正规的招投标程序,因此在设计上不可能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张清香说,“我们设计的房屋达到抗震4级、7度设防标准,在消防、安全通道等等方面也都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在住房安全方面绝对过关。”

  不仅如此,张清香在设计中针对和谐园的实际做出了调整。“我们为小区设计了停车场,一方面方便居民停泊自家原有的农用机械和车辆,另一方面我们用混凝土代替了嵌草砖,方便晾晒谷物。”

  和谐园小区就位于窑口镇主街之上,这就是科学规划的结果。“我们考虑,主街上有企业、卫生院、小学、超市,方便村民搬迁后的就业和生活。”刘正江说。与此同时,窑口镇还积极联系当地企业进社区招聘。目前,小区内物业、附近工厂企业、工程建设中,都有迁建村民的身影。

  一点一滴的工作,圩区群众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搬家了。

  如今,许培苏大女儿已经从医专毕业,在镇卫生院实习,丈夫在外打工,她照顾农田,生活条件渐渐好转,实现了脱贫,她也早就习惯了住在自家8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她说:“现在每年农忙时节回去打理农田,几里路,骑上电动车当天来回也不觉得辛苦,关键是这里生活条件比在村里好了太多。”

文章来源于:
www.ddxyzs.com
www.taobaogs.com
www.sgvbots.cn
www.php133.com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