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供求信息
热门搜: 无锡  赣州  南京  工业  阳电  作用  区别  消毒柜  纽曼  散热器  新能源  插槽 
当前位置: 首页 » 投稿 » 美文摘要 » 正文

黄钻怎么删除访问记录(对方是黄钻我删除访问记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24 11:35:32  作者:海云  浏览次数:103
核心提示:没有一个春节假期像今年这样让人觉得如此漫长。疫情之下,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被改变。“宅”成为一个无奈又必须的选择,没了走亲访

没有一个春节假期像今年这样让人觉得如此漫长。

疫情之下,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被改变。“宅”成为一个无奈又必须的选择,没了走亲访友,没了团聚应酬,终于实现了“春节自由”:窝在沙发上吃零食、玩手机、看电视剧、翻朋友圈、刷短视频……再也不用担心老板催工作,彻底远离了现实烦恼与喧嚣。

但,时间洪流向前,当你每天面对手机时,有没有猛然间发现某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于是在脑海中努力拼凑对方的模样,回想上一次跟他/她联系是什么时候,进而你责怪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忽略了跟朋友的联系。

这,或许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人类永恒的“孤独感”。当“宅”变得百无聊赖时,那些失联的老友就像老电影一幕幕重新浮现在眼前……

想去踩踩好友QQ空间,却弹出“主人设置了权限”

疫情之下,那些淡出“好友圈”的好友还好吗?

作为一名80后,四川人张女士在上初中时就拥有了人生第一个QQ号,那可是当时年轻人中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充值黄钻装扮QQ空间,写矫情的日志和说说,坐等好友前来留言评论……张女士坦言,那时候的自己,每天在QQ空间里和好友互动说的话,比每天跟朋友见面说的话还多。

不知从何时起,张女士便很少使用QQ了,“可能是在全面攻陷手机屏幕,不少QQ好友转成好友的时候。”尽管每次更换新手机,张女士都会将下载QQ作为“标配”,但那也只是为了偶尔联系客户需要。好友列表里那一长串备注和未备注的好友,已经逐渐“沦落”到被她尘封的另一个世界。

她说,自己的QQ好友列表里共有400多个好友,除“家人”“同学”“同事”等常规分组,未分组的好友占了一大半,“很多人可能只是在成为好友的时候聊过。”后来,随着手机数次更换,尽管对方仍存在好友列表里,但对好友的印象早已随聊天记录的消失而湮灭,对方早已成为“好友圈”里的陌生人。

今年春节“宅”在家的日子,张女士尝试去踩那些“陌生好友”的QQ空间,以助自己在脑海中拼凑出对头像背后那个人的印象。有人在QQ空间里晒出结婚照,有人晒出生二胎后的全家福,也有的好友QQ空间里什么动态都没有,最近的一次说说停留在6年前……当然,也有在点击“进入QQ空间后”跳出“主人设置了权限”,并建议“申请访问”的提示。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张女士都先是内心一沉,但转念一想又很快释然,毕竟多年没联系,在时间洪流中彼此成为陌路也理所当然。

红星观察·“疫”面|寻友记:一场疫情,唤醒潜伏朋友圈6年的好友

↑想去踩踩好友QQ空间,却弹出“主人设置了权限”。

张女士说,她没有给这些好友发消息,“聊什么呢?毕竟这么多年没联系了,突然联系会让对方误以为我要给他发红色炸弹,多尴尬啊。”

在断断续续的两三天时间里,张女士都在尝试进入QQ好友的空间,浏览相册、说说,再默默退出空间,最后再利用临时开通的黄钻特权删除访问记录,就像自己从未进过对方的空间一样……

红星观察·“疫”面|寻友记:一场疫情,唤醒潜伏朋友圈6年的好友

↑张女士去看那些多年未联系好友的QQ空间。

“失联”多年的同学,竟然在我的朋友圈留言了

当张女士面对“失联”朋友犹豫不前,担心突然联系会遭遇尴尬的时候,也有人在疫情期间意外找到了“失联”多年的老友。

尤女士,34岁,江苏人,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和很多同龄女性一样,除了工作,她每天的生活被孩子以及有关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填满。她说,对于疫情,自己一开始还比较乐观,“虽然每天能看到疫情新闻,但总体感觉是地方局域性的疫情,离我较远。”

尤女士自我感觉是一个比较“宅”的人,但当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的生活节奏被迫“慢”下来之后,她也开始觉得有些“度日如年,只能干熬”。

今年春节前,尤女士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苏北的一个小镇上,这里是她丈夫的老家。因在春节前带孩子坐过一趟途经汉口的火车,这次行程让尤女士寝食难安,她怕自己会是一个“潜伏者”,更担心自己会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假期里,不少人的朋友圈几乎都被疫情消息刷屏。尤女士也经常在朋友圈更新疫情消息。1月25日,正月初一,她窝在沙发上拿着手机刷疫情新闻,担心自己坐过的那趟火车出现在“有乘客确诊”的新闻中。幸好,没有!

中午12点半,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疫情的动态。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头像在这条朋友圈动态下留言,“常州确诊5例?”

“你现在在哪里,看报道是的。”尤女士顺势问,她想起来了,留言者是自己的初中同学孟先生。

“有6年没联系了,我一直以为他已经废弃这个()号了。”尤女士说,孟先生的突然“到访”让她有些意外。毕竟,这位性格比较孤傲,常年不更新朋友圈的老友,甚至早已让她忘记对方还“存活”在自己的通讯录里。

那一天,尤女士和孟先生在上聊了一两个小时。“聊什么?这个时候不聊疫情还能聊什么啊。”尤女士说,疫情似乎成为两个失散多年的好友再聚时打开话匣子的最佳话题,至少这是彼此都关心的话题。

除了疫情,他们也聊了这些年彼此的生活,结婚生子、饲养宠物、对吃野生动物的看法……话题越来越多。尤女士没想到,和好友“失散”这么多年,“再聚”时并没出现传说中的尴尬,这种气氛似乎又让她回到了初中时光。

红星观察·“疫”面|寻友记:一场疫情,唤醒潜伏朋友圈6年的好友

↑“失联”多年的孟先生在尤女士朋友圈留言。

在尤女士的记忆中,自己和孟先生同班时说话不会超过100句,“我们仅仅同班一年,初一,我14岁,他13岁,懵懂的年纪。”她说,上一次跟孟先生联系应该是在2014年,再上一次是在2011年,当时自己生了孩子,在老家带孩子时曾遇到回乡的孟先生,彼此留了一个联系方式。频率不多的几次联系,都是“简单聊几句,然后消失在各自的天涯”。

尤女士说,她也是这次聊天才知道孟先生和太太这些年在国外工作和生活。若不是这场疫情,远隔重洋的他们或许不会再联系上,而学生时代的同窗之情也会继续埋藏,10年、20年,也可能是永远。

一个突然来电,声声问候与抱歉藏着厚重情意

四川宜宾的罗先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春节期间接到来自海峡对岸的“来电”。

鼠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五,一通语音来电突然叫醒罗先生的手机。他拿起手机,头像提醒他这是一位已经一年多没联系的好友:彭先生。

罗先生说,彭先生是台湾人,此前自己因工作上的事情与对方相识,但两人仅仅见过一次面,最近一年多几乎没了联系,只是偶尔会在刷朋友圈时看到对方的动态。

他不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方为什么突然联系自己,他带着意外和疑惑。接通语音来电后,彭先生先是关心他和家人最近的身体情况,以及他老家的疫情情况。“就像是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关心。”罗先生说,彭先生比他年龄大,更像是自己的老大哥。

期间,彭先生还询问罗先生是否有准备口罩,称自己原本打算寄一些口罩给他,但去快递公司询问之后,被告知当时还不能寄包裹,这让他对罗先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没有帮上忙”。最后,他让罗先生在疫情期间一定要多保重。

语言通话中,听到海峡对岸的声声问候,罗先生完全没想到这位一年多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来电竟然只是为了叮嘱自己注意安全,并因未能给自己寄口罩而感到抱歉。“说实话,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有这个想法就已经让人感到满满的暖意了。”罗先生说,某种意义上而言,疫情也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意厚重与否的一次考量。

■专家说

处在特殊时期的个体,会产生对亲情友情的极度渴求

西华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康钊教授认为,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社交方面的需求,每个人都可能结交许多同学或朋友,特别是在学生时代。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个体逐渐步入社会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由于工作性质或区域环境等多种原因,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可能因此越来越少,甚至有时都想不起还有某某同学或朋友。但当个体处在某些特殊时期或不同的人生境遇时,可能会产生更多对亲情和友情的极度渴求,于是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多年以前的同学或朋友。

事实上,在所有亲密关系之中,友情相对而言是较为脆弱的一种,它可能远远不如父母、伴侣、儿女的关系那样紧密。因为亲情依赖于别无选择的血缘关系,而朋友选择更多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它缺乏较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一定的约束力,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某些淡化现象。当然也有例外,有人对待友情甚至超过了亲情。

同时,康钊教授还谈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当多年前的同学或朋友突然联系自己时,许多人可能会产生本能的第一反应:他(她)是想找自己借钱,或者只是单纯的联系一下。这个时候可能想到各种理由,然后一些理由又被自己否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人们面对突然出现自己无法掌握的情况时可能会有一种防御心理,这能让我们保持一定的觉醒程度,避免上当受骗。其实,这些反应同样是一个寻找原因的过程,在心理学上叫做归因。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影响个体进行归因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境遇或观察视角。个体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归因也不相同。

很久不联系的同学或朋友突然联系,其实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特别是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对身处疫区的朋友多加关心问候,或者相互之间互道珍重,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当然,或许有时的确可能是对方有求于己,但作为同学或朋友,能帮则帮,认真权衡即可。既然同学或朋友主动联系自己,还是应当持积极态度,毕竟多年同学或朋友的情分是十分难得的。

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杨灵

编辑 彭疆

 
关键词: 疫情
 
 
相关推荐
热门点击